心理科普 /Psychology
故意惹父母生气,总爱拖延作业。孩子为什么会做不讨家长喜欢的事情?
来源: | 作者:心邻医疗 | 发布时间: 2020-03-20 | 175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听话?

有一本儿童读物叫《大卫,不可以》,相信很多家长和孩子都看过。

 

大卫是个调皮捣蛋、爱搞恶作剧,让妈妈头疼的小男孩。大卫的妈妈总是说:“大卫,不可以!”

 

多么熟悉的台词,多么熟悉的语气,闭上眼睛都能自行脑补老母亲耳提面命的模样。

 

此书虽获奖无数,也是经常被推荐书目里的「常客」,但不代表大卫妈妈的育儿做法是正确的。

 

「不可以」有效吗?为什么大卫「屡教不改」?

 

(图片源于网络)

 


1

干「坏事」是手段

「求关注」才是目的

 

“我们家孩子跟大卫一样调皮,叫他不要什么偏要什么,气死我了。”

 

“我们家孩子在学校挺乖的,可回家一到写作业就拖拉,非得逼我动手打他。”

 

“我们上班都够累的了,下了班想休息一下都不行,天天跟我对着干。这还不到青春期呢,头疼……”

 

很多父母遇到和大卫妈妈一样的难题,为什么越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事,孩子就越是想要去做?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?

 

不知家长们有没有想过,孩子 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」是为了故意激怒你,从而获得你的关注呢?

 

(图片源于pixabay)

 

这样的行为我们称之为「寻求关注的行为」。寻求关注是每个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,表现方式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

 

如果从父母那里得不到足够的正面鼓励与关注,他们可能会通过做一些让父母「抓狂」的事来获得关注。

 

比如,孩子将自己的作品拿到父母面前,但父母心不在焉的敷衍让孩子感到失落难过,一气之下在白墙上乱涂乱画,偶然的行为却引来了父母的一顿责怪。

 

这时候孩子会认为:原来这样做可以引起爸妈的关注,即使被批评责骂,起码爸妈看到我了。

 

对孩子而言,父母的负面关注也是一种关注,好过被忽视,而且效果往往会更即时直接。

 

(图片源于pixabay)

 

2

渴望被关注是天然需求

 

对于孩子来说,被父母无视的感觉无异于被抛弃。寻求关注,是一种天然需求

 

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·托尼克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——静止脸实验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(视频源于网络)

 

首先让妈妈和宝宝积极互动,对宝宝的行为做积极配合反馈,并且给予鼓励和夸赞,和宝宝一直保持交流。

 

宝宝很开心,很享受这样的亲子模式。

 

然后妈妈保持面无表情,对孩子的任何举动不做反应。当宝宝发现妈妈没反应时尝试各种方法想「挽回」妈妈,但妈妈始终无动于衷。

 

不到2分钟,没有得到回应的宝宝出现负面情绪和行为,开始尖叫,嚎啕大哭。当妈妈又开始回应时,暴躁的孩子才安静下来。

 

(图片源于腾讯视频)

 

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,都希望与父母建立联系,这种联系在他们看来就是父母的关注。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注来形成安全感和自尊,这是天然的需求

 


3

为什么要通过负面行为?

 

有家长纳闷,既然孩子想得到关注,那为什么不能通过正面行为而是负面行为?

 

考试考100分,自然也能得到父母的表扬。为什么要「相爱相杀」,非得「屡教不改」「气死」爹妈才罢休呢?

 

需要用负面行为来博关注的孩子,通常是因为正面行为没有被看到才会如此。

那些形成安全性依恋的孩子,通常成长中不会出现太大问题,因为父母给予了TA们充足又不过量的关注,他们内心充盈自信,不需要「哗众取宠」。

 

 (图片源于pixabay)

 

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,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归属需求、尊重需求、自我实现需求。当一个人满足较低层次需求后才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求。

 

被关注的需求属于归属需求,而表扬夸奖是一种肯定,属于尊重需求。因此对于孩子而言,被关注比被表扬更急需被满足。

 

在孩子心中,行为没有好坏之分,只要能得到关注。负面行为显然更能踩到父母的「雷区」,更能让父母「炸毛」吸引他们注意力。孩子可能是无意识的,但结果「如TA们所愿」,因此「强化」了他们的负面行为。

 

(图片源于网络)

 


4

正面管教,回应孩子

 

和「熊」孩子讲道理是没有用的。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情感层面的共鸣,而不是理性层面的道德和选择。

 

一味的恐吓和惩罚更不可取,会进一步疏离亲子关系,加重孩子对关注的渴望,进而触发更多更严重的负面行为。

 

打破「熊」孩子「求关注」的恶性循环,重构亲子关系,可以参考以下几点:

 

(1) 巧用霍桑效应,关注正面行为

 

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观察的时候,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是言语表达的效应叫霍桑效应。

 

关注孩子的行为,当出现正面行为的时候,给予大力的即时表扬和鼓励,比如当孩子乖乖写作业了,即时表扬夸奖,“宝贝认真写作业的样子真乖,妈妈要拍下来给老师看看。”

 

当出现开小差,走神等负面行为时,不要理TA 。久而久之,孩子会表现地更好,负面行为会自然「消退」。

 

(图片源于pixabay)

 

(2) 放下权威架子,即使无法满足孩子需求也要解释

 

一般来说,孩子想要什么会告诉父母,希望父母能够满足他们,如果没有得到回应或被拒绝,孩子可能会寻求其他的方式,比如哭闹,故意「唱反调」。

 

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,但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,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,父母要积极回应,如果不能满足也要跟TA解释为什么,至少让TA感受到「TA被看到了」,而不是简单粗暴的「不行」、「不可以」。

 

(图片源于pixabay)

 

(3) 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陪伴是终极答案

 

即使工作再忙,也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;下班再晚,也尽量多抽出时间陪孩子交流互动,可以是固定每天抽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,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绝对不会不理他,起码那段固定时间里,爸爸妈妈心里眼里都是TA。

 

当父母给孩子充足的陪伴和积极关注时,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接纳,更容易形成积极的行为模式

 

 

参考资料:

[1] 大卫·香农(著),余治莹(译).大卫,不可以[M].河北:河北教育出版社,2007.

[2] 汪伟伟,胥兴春.幼儿寻求教师关注的问题表现、成因及对策[J].天津市教科院学报,2015,(1):81-83.

[3] http://m.v.qq.com/play/play.html?vid=s01771mp4ch&ptag=4_7.6.8.22285_copy.